近日,一则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关注。根据网络爆料,重庆奉节实验初中一女生被多名女生围殴、辱骂、狂扇耳光。从视频来看,该女生站在墙角唯唯诺诺,被另外几名女生连续掌掴,同犯者还在一旁拍视频大笑,画面堪比校园电影中的惊悚情节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当地公共部门表示,已组成专门调查小组全面调查。被打女生父亲也回应称,孩子在这次事件中受伤害非常大,绝不会接受和解,一定要让对方受到惩罚,要求对方公开道歉,为女儿找回尊严。
这一事件,又一次打破了对霸凌者性别的刻板印象。
2016年,央视记者搜集了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进行了分析。发现施暴者主要采用的暴力方式是:辱骂、推搡、扇耳光、脚踢等。其中出现最多的暴力行为是扇耳光,占比80%,其次是脚踢,占比78%,在所有施暴视频中,有74%的施暴过程中伴有语言辱骂。
在这100部暴力视频中,校园欺凌行为集中表现为多人对一人施暴,打人者达到3人及以上的占全部视频的70%左右。校园欺凌行为大都是在围观下发生的,从视频中可以看到,有87%的施暴现场都有围观者,并且没有人出面阻止,网上流传的绝大多数校园欺凌视频是由围观者拍摄的,有些现场还伴有嬉笑、调侃甚至恶俗的解说。
“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一百部视频中,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,遭遇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,男学生占14%,女学生占85%。而在施暴者当中,女性施暴者占82%左右,男性施暴者占18%。”
注意,这是“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”得出的结论,上述比例当然不能等同于校园内男女实际施暴及受暴比例。目前,也没有这样的统计。就物理霸凌而言,男女或差别不大,有男女家暴数据为旁证。据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,中国22.9%的女性与19.9%的男性遭受过家暴,男性仅比女性低3个百分点。
不过,央视的统计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事实:女性霸凌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例都不能等闲视之;女性霸凌往往是“多打一”;霸凌时不仅有人围观还进一步拍成视频上网传播,对被霸凌者进一步加强精神上的凌辱。
在近期的“海南13岁女生被霸凌”“河南郏县霸凌案”“江苏连云港霸凌案”中,“多个女生围攻一个”的场景也屡屡上演。
可见,多对一攻击的“倚多为胜”,成为“女女霸凌”的一个鲜明特点;而且从几次霸凌事件的视频画面来看,施暴女生已经学会了“炫耀暴力”。她们将施暴过程拍摄上传,更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战利品,享受以此赢得的权力快感。除物理暴力之外,女性之间也更容易发生种种“冷暴力”“语言暴力”,这是在惩治校园霸凌时应当留意的性别特质。
就施暴者而言,使用暴力、炫耀暴力都助长了人性之中动物性一面的幽微本质,没有哪个性别是特殊的、能超越于此。如果他们的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规训、暴力行为只是以不痛不痒的“和解”告终的话,“暴力万能”的信念只会在他们心中更为坚固,日后诉诸暴力犯罪的几率也会增加。
如果不能讨回公道、抚平孩子心中伤痕的话,那么这次施暴事件必然给被打孩子的人生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。首先是屈辱感与无力感,这种心灵伤痕极易引发心理问题,作用于人的一生。演员马思纯就曾回忆说,小时候遭遇校园霸凌,结果父母只让她“好好学习,不要理会”,结果直至今日仍然会让她隐隐作痛,焦虑症也是由此而来。
遭遇校园霸凌而又冤屈难直的孩子,非常容易向两个极端滑落:要么成为一个忍气吞声、胆小怕事的人,要么心中的暴力倾向从此疯长、最终成为一个好勇斗狠的暴力之人,前者恐怕还是大概率事件:电影《心灵捕手》的主人公在成年之后一直不够自信、不敢尝试,无疑就与其童年时期曾受虐待的经历有关。
老牛尚知舔犊,何况为人父母。家庭是最小的共同体,父母是孩子几乎仅有的依靠。保护好尚在发育成长期的孩子,本就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,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点赞,也直击了当下校园霸凌问题的一个难点:如何有效回击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。
不少犯罪学家都认为,“打回去”或“以直报怨”是应对校园霸凌最好的办法,也是必须选择的策略。这个“打回去”不一定是物理上的武力反击,但一定要足够有力度,让施暴方知所进退而不是得意忘形。毕竟暴力与暴力存在性质的不同。校园霸凌的肇事方使用的是侵犯性暴力,意在羞辱、贬低、炫耀;受害方的奋起反击则是防卫性暴力,意在保护自己的生命权与健康权,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,属于不可剥夺的自卫权。
在社交网络上的许多“经验帖”里,不少家长都分享过如何保护孩子、有效反击霸凌的做法。首先当然是安慰孩子“这不是你的错”,破除孩子心中的阴影,保护孩子的自尊,维系亲子关系的互信;其次则是鼓励孩子自卫或暂时逃避;最后,则是亲自介入霸凌事件,与老师、校方、对方家长交涉,绝不能让霸凌者没有后果。
王兢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06-20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